抗逆性强、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的新品种。咱们国家在生物育种领域虽有一定基础,但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,仍需加大力度。回国后,我们必须尽快整理相关资料,为推动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撑,让更多优质的国产种子走向田间地头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”
张启微微的颔首,接着说道:“李院士所言极是。我在考察中发现,一些国家在生物育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上做得相当出色,科研机构、高校和企业紧密联动,加速了育种成果的产业化进程。我国在这方面也应加强合作,整合各方资源。同时,我们还要注重生物育种人才的培养,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生物育种这场全球竞赛中脱颖而出,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。”
飞机上,院士们热烈讨论,积极交流,为大夏国农业科技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。
……
8月9日下午两点半左右,阳光洒在燕京机场的跑道上,一架客机缓缓降落,机身在日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。舱门缓缓打开,张启和一众院士们鱼贯而出,他们的脸上虽带着长途飞行后的疲惫,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急切。
刚下飞机,没有丝毫的犹豫,也没有给自己片刻的休息时间,他们便步履匆匆地各自离去,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办公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长明,堆满资料的办公桌前,是他们专注整理资料、撰写报告的身影。查阅资料、分析数据、反复核对,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,不容差错。
时间悄然流逝,到了8月20日。
在张启等二十几位院士的共同努力下,这份凝聚着他们心血与智慧的报告终于完成。
洁白的纸张上,详实记录着此次走访全球各个国家的真实情况,从农业科技的前沿进展到各国面临的实际问题,从先进的种植技术到产业发展模式,无一遗漏。
院士们围坐在会议桌前,神情庄重,依次在报告上签下自己的名字。
每一个签名,都代表着一份责任,一份对国家农业发展的关切。
随后,这份承载着满满期望的报告被郑重提交了上去,他们期望这些宝贵的建议,能为国家在农业政策制定、科研方向规划等方面提供有力参考,助力中国农业在世界舞台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。
穿越后,成为了农业之神三月天